VS 여러분! 반갑습니다.    [로그인]
키워드 :
한문 
◈ 三國遺事 (삼국유사) ◈
◇ 三國遺事卷第二 ◇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5권)     이전 2권 다음
고려 충렬왕 때
일연
목   차
[숨기기]
1
三國遺事卷第二
2
紀異卷第二
 
 

1. 文虎王法敏

4
王初卽位, <龍朔>辛酉, <泗泚>南海中有死女尸, 身長七十三尺, 足長六尺, 陰長三尺. 或云身長十八尺, 在<封乾>二年丁卯. <總章>戊辰, 王統兵, 與<仁問>‧<欽純>等至<平壤>, 會<唐>兵滅<麗>, <唐>帥<李勣>獲<高臧王>還國.(王之姓<高>, 故云<高臧>. 按《唐書‧高記》<現慶>五年庚申, <蘇定方>等征<百濟>. 後十二月大將軍<契如何>爲<浿道>行軍大摠管, <蘇定方>爲<遼東道>大摠管, <劉伯英>爲<平壤道>大摠管, 以伐<高麗>. 又明年辛酉正月, <蕭嗣業>爲<扶餘道>摠管, <任雅相>爲<浿江道>摠管, 率三十五萬軍以伐<高麗>. 八月甲戌, <蘇定方>等及<高麗>, 戰于<浿江>敗亡; <乾封>元年丙寅六月, 以<龐同善>‧<囗高臨>‧<薛仁貴>‧<李謹行>等爲後援; 九月, <龐同善>及<高麗>戰敗之. 十二月己酉, 以<李勣>爲<遼東道>行臺大摠管, 率六摠管兵以伐<高麗>. <總章>元年戊辰九月癸巳, <李勣>獲<高臧王>, 十二月丁巳獻俘于帝. <上元>元年甲戌二月, <劉仁軌>爲<雞林道>摠管, 以伐<新羅>. 而鄕古記云, <唐>遣陸路將軍<孔恭>‧水路將軍<有相>, 與<新羅><金庾信>等戍之, 而此云<仁問>‧<欽純>等, 無<庾信>, 未詳.) 時, <唐>之游兵‧諸將兵, 有留鎭而將謀襲我者, 王覺之, 發兵之. 明年, <高宗>使召<仁問>等讓之曰: 「爾請我兵以滅<麗>, 害之何耶?」 乃下圓扉, 鍊兵五十萬, 以<薛邦>爲帥, 欲伐<新羅>. 時, <義相師>西學入<唐>, 來見<仁問>, <仁問>以事諭之, <相>乃東還上聞, 王甚憚之, 會群臣問防禦策. 角干<金天尊>曰: 「近有<明朗法師>入龍宮, 傳秘法以來, 請詔問之.」 <朗奏>曰: 「<狼山>之南有<神遊林>, 創<四天王寺>於其地, 開設道場則可矣.」 時有<貞州>使走報曰: 「<唐>兵無數至我境, 廻槧海上.」 王召<明朗>曰: 「事已逼至如何?」 <朗>曰: 「以彩帛假搆矣.」 王以彩帛營寺, 草搆五方神像, 以瑜珈明僧十二員, <明朗>爲上首, 作<文豆婁>秘密之法. 時, <唐>‧<羅>兵未交接, 風濤怒起, <唐>舡皆沒於水. 後改刱寺, 名<四天王寺>, 至今不墜壇席.(《國史》大改刱在<調露>元年己卯.) 後年辛未, <唐>更遣<趙憲>爲帥, 亦以五萬兵來征, 又作其法, 舡沒如前. 是時, 翰林郎<朴文俊>, 隨<仁問>在獄中, <高宗>召<文俊>曰: 「汝國有何密法, 再發大兵, 無生還者.」 <文俊>奏曰: 「陪臣等來於上國一十餘年, 不知本國之事. 但遙聞一事爾, 厚荷上國之恩, 一統三國, 欲報之德, 新刱<天王寺>於<狼山>之南, 祝皇壽萬年, 長開法席而已.」 <高宗>聞之大悅, 乃遣禮部侍郞<樂鵬龜>使於<羅>, 審其寺. 王先聞<唐>使將至, 不宜見茲寺, 乃別刱新寺於其南待之. 使至曰: 「必先行香於皇帝祝壽之所<天王寺>.」 乃引見新寺, 其使立於門前曰: 「不是<四天王寺>.」 乃望<德遙山>之寺, 終不入. 國人以金一千兩贈之, 其使乃還奏曰: 「<新羅>刱<天王寺>, 祝皇壽於新寺而已.」 因<唐>使之言, 因名<望德寺>.(或系<孝昭王>代, 誤矣.) 王聞<文俊>善奏, 帝有寬赦之意, 乃命<强首先生>作請放<仁問>表, 以舍人<遠禹>奏於<唐>. 帝見表流涕, 赦<仁問>慰送之. <仁問>在獄時, 國人爲刱寺名<仁容寺>, 開設<觀音道場>. 及<仁問>來還, 死於海上, 改爲<彌陁道場>, 至今猶存. 大王御國二十一年, 以<永隆>陰二年辛巳崩, 遺詔葬於東海中大巖上. 王平時常謂<智義法師>曰: 「朕身後願爲護國大龍, 崇奉佛法, 守護邦家.」 法師曰: 「龍爲畜報何?」 王曰: 「我厭世間榮華久矣. 若麤報爲畜, 則雅合朕懷矣.」 王初卽位, 置<南山>長倉, 長五十步, 廣十五步, 貯米穀兵器, 是爲<右倉>, <天恩寺>西北山上, 是爲<左倉>. 別本云, <建福>八年辛亥築<南山城>, 周二千八百五十步, 則乃<眞德王>代始築, 而至此乃重修爾. 又始築<富山城>, 三年乃畢; <安北河>邊築<鐵城>. 又欲築京師城郭, 旣令眞吏, 時<義相法師>聞之, 致書報云: 「王之政敎明, 則雖草丘畫地而爲城, 民不敢踰, 可以潔災進福; 政敎苟不明, 則雖有長城, 災害未消.」 王於是囗罷其役. <麟德>三年丙寅三月十日, 有人家婢名<吉伊>, 一乳生三子; <總章>三年庚午正月七, <漢歧部><一山>級干[一作<成山>阿干婢], 一乳生四子, 一女三子, 國給穀二百石以賞之. 又伐<高麗>, 以其國王孫還國, 置之眞骨位. 王一日召庶弟<車得公>曰: 「汝爲冢宰, 均理百官, 平章四海.」 公曰: 「陛下若以小臣爲宰, 則臣願潛行國內, 示民間徭役之勞逸‧租賦之輕重‧官吏之淸濁, 然後就職.」 王聽之. 公著緇衣‧把琵琶爲居士形, 出京師, 經由<阿瑟羅州>(今<溟州>)‧<牛首州>(今<春州>)‧<北原京>(今<忠州>), 至於<武珍州>(今<海陽>), 巡行里閈, 州吏<安吉>見是異人, 邀致其家, 盡情供億. 至夜<安吉>喚妻妾三人曰: 「今茲侍宿客居士者, 終身偕老.」 二妻曰: 「寧不並居, 何以於人同宿.」 其一妻曰: 「公若許終身並居, 則承命矣.」 從之. 詰旦居士欲辭行時曰: 「僕京師人也. 吾家在<皇龍>‧<皇聖>二寺之間, 吾名<端午>也.(俗謂「端午」爲「車衣」.) 主人若到京師, 尋訪吾家幸矣.」 遂行到京師, 居冢宰. 國之制, 每以外州之吏一人上守京中諸曹, 注, 今之其人也. <安吉>當次上守至京師, 問兩寺之間<端午居士>之家, 人莫知者. <安吉>久立道左, 有一老翁經過, 聞其言, 良久佇思曰: 「二寺間一家, 殆大內也; <端午>者, 乃<車得令公>也. 潛行外郡時, 殆汝有緣契乎.」 <安吉>陳其實, 老人曰: 「汝去宮城之西歸正門, 待宮女出入者告之.」 <安吉>從之, 告「<武珍州><安吉>進於門矣」, 公聞而走出, 携手入宮, 喚出公之妃, 與<安吉>共宴, 具饌至五十味. 聞於上, 以<星浮山>(一作<星損乎山>)下爲<武珍州>上守繞木田, 禁人樵採, 人不敢近, 內外欽羡之. 山下有田三十畝, 下種三石, 此田稔歲, <武珍州>亦稔, 否則亦否云.
 
 

2. 萬波息笛

6
第三十一<神文大王>, 諱<政明>, <金>氏, <開耀>元年辛巳七月七日卽位, 爲聖考<文武大王>創<感恩寺>於東海邊.(寺中記云, <文武王>欲鎭<倭>兵, 故始創此寺, 未畢而崩, 爲海龍. 其子<神文>立, <開耀>二年畢排. 金堂砌下東向開一穴, 乃龍之入寺旋繞之備. 蓋遺詔之藏骨處, 名<大王岩>, 寺名<感恩寺>, 後見龍現形處, 名<利見臺>.) 明年壬午五月朔(一本云, <天授>元年, 誤矣), 海官波珍喰<朴夙淸>奏曰: 「東海中有小山, 浮來向<感恩寺>隨波往來.」 王異之, 命日官<金春質>(一作<春日>)占之, 曰: 「聖考今爲海龍, 鎭護<三韓>. 抑又<金>公<庾信>乃三十三天之一子, 今降爲大臣, 二聖同德, 欲出守城之寶. 若陛下行幸海邊, 必得無價大寶.」 王喜, 以其月七日, 駕幸<利見臺>, 望其山, 遣使審之, 山勢如龜頭, 上有一竿竹, 晝爲二, 夜合一.(一云, 山亦晝夜開合如竹.) 使來奏之, 王御<感恩寺>宿, 明日午時, 竹合爲一, 天地震動, 風雨晦暗七日, 至其月十六日風霽波平. 王泛海入其山, 有龍奉黑玉帶來獻, 迎接共坐, 問曰: 「此山與竹, 或判或合, 如何?」 龍曰: 「比如一手拍之無聲, 二手拍則有聲. 此竹之爲物, 合之然後有聲, 聖王以聲理天下之瑞也. 王取此竹, 作笛吹之, 天下和平. 今王考爲海中大龍, <庾信>復爲天神, 二聖同心, 出此無價大寶, 令我獻之.」 王驚喜, 以五色錦彩金玉酬賽之. 勅使斫竹出海時, 山與龍忽隱不現. 王宿<感恩寺>, 十七日, 到<祗林寺>西溪邊, 留駕晝饍. 太子<理恭>(卽<孝昭大王>)守闕, 聞此事, 走馬來賀, 徐察奏曰: 「此玉帶諸窠皆眞龍也.」 王曰: 「汝何知之?」 太子曰: 「摘一窠沈水示之.」 乃摘左邊第二窠沈溪, 卽成龍上天, 其地成淵, 因號<龍淵>. 駕還, 以其竹作笛, 藏於<月城><天尊庫>. 吹此笛則兵退病愈, 旱雨雨晴, 風定波平, 號<萬波息笛>, 稱爲國寶. 至<孝昭大王>代, <天授>四年癸巳, 因<失禮郞>生還之異, 更封號曰<萬萬波波息笛>, 詳見彼傳.
 
 

3. 孝昭王代 竹旨郞

8
孝昭王代 竹旨郞(亦作<竹曼>, 亦名<智官>.)
9
第三十二<孝昭王代>, <竹曼郞>之徒有<得烏>(一云谷)級干, 隷名於《風流黃卷》, 追日仕進, 隔旬日不見. <郞>喚其母, 問「爾子何在」, 母曰: 「幢典<牟梁><益宣>阿干, 以我子差<富山城>倉直, 馳去行急, 未暇告辭於<郞>.」 <郞>曰: 「汝子若私事適彼, 則不須尋訪, 今以公事進去, 須歸享矣.」 乃以舌餅一合‧酒一缸, 卒左人(鄕云「皆叱知」, 言奴僕也)而行, <郞>徒百三十七人, 亦具儀侍從. 到<富山城>, 問閽人, <得烏失>奚在, 人曰: 「今在<益宣>田, 隨例赴役.」 <郞>歸田, 以所將酒餅饗之, 請暇於<益宣>, 將欲偕還, <益宣>固禁不許. 時有使吏<侃珍>管收<推火郡>, 能節租三十石, 輸送城中, 美<郞>之重士風味, 鄙<宣>暗塞不通, 乃以所領三十石, 贈<益宣>助請, 猶不許. 又以<珍節>舍知騎馬鞍具貽之, 乃許. 朝廷花主聞之, 遣使取<益宣>, 將洗浴其垢醜, <宣>逃隱, 掠其長子而去. 時, 仲冬極寒之日, 浴洗於城內池中, 仍合凍死. 大王聞之, 勅<牟梁里>人從官者, 並合黜遣, 更不接公署; 不著黑衣, 若爲僧者, 不合入鐘鼓寺中; 勅史上<亻品珍>子孫爲枰定戶孫, 標異之. 時, <圓測法師>是海東高德, 以<牟梁里>人故不授僧職. 初, <述宗公>爲<朔州>都督使, 將歸理所, 時<三韓>兵亂, 以騎兵三千護送之. 行至<竹旨嶺>, 有一居士, 平理其嶺路. 公見之歎美, 居士亦善公之威勢赫甚, 相感於心. 公赴州理, 隔一朔, 夢見居士入于房中, 室家同夢, 驚怪尤甚. 翌日使人問其居士安否, 人曰居士死有日矣. 使來還告其死, 與夢同日矣. 公曰: 「殆居士誕於吾家爾.」 更發卒修葬於嶺上北峯, 造石彌勒一軀, 安於塚前. 妻氏自夢之日有娠, 旣誕, 因名<竹旨>. 壯而出仕, 與<庾信公>爲副帥, 統<三韓>, <眞德>‧<太宗>‧<文武>‧<神文>四代爲冢宰, 安定厥邦. 初. <得烏谷>慕<郞>而作歌曰:
10
去隱春皆理米, 毛冬居叱沙哭屋尸以憂音, 阿冬音乃叱好支賜烏隱, 皃史年數就音墮支行齊, 目煙廻於尸七史伊衣, 逢烏支惡知乎下是, 郞也慕理尸心未, 行乎尸道尸, 蓬次叱巷中宿尸夜音有叱下是.
 
 

4. 聖德王

12
第三十三<聖德王>, <神龍>二年丙午歲禾不登, 人民飢甚. 丁未正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 救民給租, 一口一日三升爲式, 終事而計, 三十萬五百碩也. 王爲<太宗大王>刱<奉德寺>, 設<仁王道場>七日, 大赦. 始有侍中職. (一本系<孝成王>.)
 
 

5. 水路夫人

14
<聖德王>代, <純貞公>赴<江陵>太守(今<溟州>), 行次海汀晝饍. 傍有石嶂, 如屛臨海, 高千丈, 上有躑躅花盛開. 公之夫人<水路>見之, 謂左右曰: 「折花獻者其誰?」 從者曰: 「非人跡所到.」 皆辭不能. 傍有老翁牽牸牛而過者, 聞夫人言, 折其花, 亦作歌詞獻之, 其翁不知何許人也. 便行二日程, 又有臨海亭, 晝膳次, 海龍忽攬夫人入海, 公顚倒躄地, 計無所出. 又有一老人告曰: 「故人有言, 衆口鑠金, 今海中傍生, 何不畏衆口乎? 宜進界內民, 作歌唱之, 以杖打岸, 則可見夫人矣.」 公從之, 龍奉夫人出海獻之. 公問夫人海中事, 曰: 「七寶宮殿, 所饍甘滑香潔, 非人間煙火.」 此夫人衣襲異香, 非世所聞. <水路>姿容絶代, 每經過深山大澤, 屢被神物掠攬. 衆人唱海歌詞曰: 「龜乎龜乎出水路, 掠人婦女罪何極. 汝若㥬逆不出獻, 入網捕掠燔之喫.」 老人獻花歌曰: 「紫布岩乎邊希執音乎手母牛放敎遣, 吾肹不喩慚肹伊賜等, 花肹折叱可獻乎理音如.」
 
 

6. 孝成王

16
<開元>十年壬戌十月, 始築關門於<毛火郡>. 今<毛火村>, 屬<慶州>東南境, 乃防<日本>塞垣也, 周廻六千七百九十二步五尺, 役徒三萬九千二百六十二人, 掌員<元眞>角干. <開元>二十一年癸酉, <唐>人欲征北狄, 請兵<新羅>, 客使六百四人來還國.
 
 

7. 景德王 忠談師 表訓大德

18
《德經》等, 大王備禮受之. 王御國二十四年, <五岳>‧<三山>神等, 時或現侍於殿庭. 三月三日, 王御<歸正門>樓上, 謂左右曰: 「誰能途中得一員榮服僧來?」 於是, 適有一大德, 威儀鮮潔, 徜徉而行, 左右望而引見之. 王曰: 「非吾所謂榮僧也.」 退之. 更有一僧, 被衲衣負櫻筒(一作荷簣), 從南而來, 王喜見之, 邀致樓上. 視其筒中, 盛茶具已. 曰: 「汝爲誰耶?」 僧曰: 「<忠談>.」 曰: 「何所歸來?」 僧曰: 「僧每重三重九之日, 烹茶饗<南山><三花嶺>彌勒世尊, 今茲旣獻而還矣.」 王曰: 「寡人亦一甌茶有分乎?」 僧乃煎茶獻之, 茶之氣味異常, 甌中異香郁烈. 王曰: 「朕嘗聞師讚<耆婆郞>《詞腦歌》, 其意甚高, 是其果乎?」 對曰: 「然.」 王曰: 「然則, 爲朕作理《安民歌》, 僧應時奉勅歌呈之. 王佳之, 封王師焉, 僧再拜固辭不受.《安民歌》曰:
19
君隱父也, 臣隱愛賜尸母史也, 民焉狂尸恨阿孩古爲賜尸知民是愛尸知古如, 窟理叱大肹生以支所音物生此肹喰惡支治良羅, 此地肹捨遣只於冬是去於丁, 爲尸知國惡支持以, 支知古如, 後句, 君如臣多支民隱如, 爲內尸等焉國惡太平恨音叱如.
20
《讚耆婆郞歌》曰:
21
咽嗚爾處米, 露曉邪隱月羅理, 白雲音逐于浮去隱安支下, 沙是八陵隱汀理也中, 耆郞矣皃史是史藪邪, 逸烏川理叱磧惡希, 郞也持以支如賜烏隱, 心未際叱肹逐內良齊, 阿耶, 栢史叱枝次高支好, 雪是毛冬乃乎尸花判也.
22
王玉莖長八寸. 無子廢之, 封<沙梁夫人>. 後妃<滿月夫人>, 諡<景垂太后>, <依忠>角干之女也. 王一日詔<表訓大德>曰: 「朕無祜, 不獲其嗣, 願大德請於上帝而有之.」 <訓>上告於天帝, 還來奏云: 「帝有言, 求女卽可, 男卽不宜.」 王曰: 「願轉女成男.」 <訓>再上天請之, 帝曰: 「可則可矣. 然, 有男則國殆矣.」 <訓>欲下時, 帝又召曰: 「天與人不可亂, 今師往來如隣里, 漏洩天機, 今後宜更不通.」 <訓>來以天語諭之, 王曰: 「國雖殆, 得男而爲嗣足矣.」 於是, <滿月王后>生太子, 王喜甚. 至八歲王崩, 太子卽位, 是爲<惠恭大王>. 幼冲故太后臨朝, 政條不理, 盜賊蜂起, 不遑備禦, <訓師>之說驗矣. 小帝旣女爲男故, 自期晬至於登位, 常爲婦女之戱, 好佩錦囊, 與道流爲戱, 故國有大亂, 修爲<宣德>與<金良相>所弑. 自<表訓>後, 聖人不生於<新羅>云.
 
 

8. 惠恭王

24
<大曆>之初, <康州>官署大堂之東, 地漸陷成池(一本大寺東小池), 從十三尺, 橫七尺, 忽有鯉魚五六, 相繼而漸大, 淵亦隨大. 至二年丁未, 又天狗墜於東樓南, 頭如瓮, 尾三尺許, 色如烈火, 天地亦振. 又是年, <今浦縣>稻田五頃中, 皆米顆成穗. 是年七月, 北宮庭中, 有二星墜地, 又一星墜, 三星皆沒入地. 先時, 宮北厠圊中, 二莖蓮生, 又<奉聖寺>田中生蓮. 虎入禁城中, 追覓失之. 角干<大恭>家梨木上雀集無數, 據《安國兵法》下卷云, 天下兵大亂, 於是大赦修省. 七月三日, <大恭>角干賊起, 王都及五道州郡幷九十六角干相戰大亂, <大恭>角干家亡, 輸其家資寶帛于王宮. <新城>長倉火燒, 逆黨之寶穀在<沙梁>‧<牟梁>等里中者, 亦輸入王宮. 亂彌三朔乃息, 被賞者頗多, 誅死者無算也. <表訓>之言國殆是也.
 
 

9. 元聖大王

26
伊飱<金周元>, 初爲上宰, 王爲角干, 居二宰. 夢脫幞頭‧著素笠‧把十二絃琴, 入於<天官寺>井中. 覺而使人占之, 曰: 「脫幞頭者, 失職之兆; 把琴者, 著枷之兆; 入井, 入獄之兆.」 王聞之甚患, 杜門不出. 于時, 阿飱<餘三>[或本<餘山>]來通謁, 王辭以疾不出. 再通曰: 「願得一見.」 王諾之. 阿飱曰: 「公所忌何事?」 王具說占夢之由, 阿飱與拜曰: 「此乃吉祥之夢. 公若登大位而不遺我, 則爲公解之.」 王乃辟禁左右而請解之, 曰: 「脫幞頭者, 人無居上也; 著素笠者, 冕旒之兆也; 把十二絃琴者, 十二孫傳世之兆也; 入<天官井>, 入宮禁之瑞也.」 王曰: 「上有<周元>, 何居上位?」 阿飱曰: 「請密祀北川神可矣.」 從之. 未幾, <宣德王>崩, 國人欲奉<周元>爲王, 將迎入宮, 家在川北, 忽川漲不得渡, 王先入宮卽位, 上宰之徒衆, 皆來附之, 拜賀新登之主. 是爲<元聖大王>諱<敬信>, <金>武, 蓋厚夢之應也. <周元>退居<溟州>. 王旣登極, 時<餘山>已卒矣, 召其子孫賜爵. 王之孫有五人, <惠忠太子>‧<憲平太子>‧<禮英匝干>‧<大龍夫人>‧<小龍夫人>等也. 大王誠知窮達之變, 故有《身空詞腦歌》.(歌亡未詳.) 王之考大角干<孝讓>, 傳祖宗<萬波息笛>, 乃傳於王, 王得之, 故厚荷天恩, 其德遠輝. <貞元>二年丙寅十月十一日, <日本>王<文慶>(按《日本帝紀》, 第五十五主<文德王>, 疑是也, 餘無<文慶>. 或本云, 是王太子), 擧兵欲伐<新羅>, 聞<新羅>有<萬波息笛>退兵, 以金五十兩, 遣使請其笛. 王謂使曰: 「朕聞上世<眞平王>代有之耳, 今不知所在.」 明年七月七日, 更遣使, 以金一千兩請之曰: 「寡人願得見神物而還之矣.」 王亦辭以前對, 以銀三千兩賜其使, 還金而不受. 八月, 使還, 藏其笛於<內黃殿>. 王卽位十一年乙亥, <唐>使來京, 留一朔而還, 後一日, 有二女進內庭, 奏曰: 「妾等乃<東池>‧<靑池>(<靑池>卽<東泉寺>之泉也. 寺記云, 泉乃東海龍往來聽法之地. 寺乃<眞平王>所造, 五百聖衆‧五層塔, 幷納田民焉)二龍之妻也. <唐>使將<河西國>二人而來, 呪我夫二龍及<芬皇寺>井等三龍, 變爲小魚, 筒貯而歸. 願陛下勅二人, 留我夫等護國龍也.」 王追至<河陽館>, 親賜享宴, 勅<河西人>曰: 「爾輩何得取我三龍至此? 若不以實告, 必加極刑.」 於是, 出三魚獻之, 使放於三處, 各湧水丈餘, 喜躍而逝. <唐>人服王之明聖. 王一日請<皇龍寺>[注: 或本云, <華嚴寺>又<金剛寺>囗, 蓋以寺名經名, 囗混之也.]釋<智海>入內, 稱《華嚴經》五旬. 沙彌<妙正>, 每洗鉢於<金光井>(因<大賢法師>得名)邊, 有一黿浮沈井中. 沙彌每以殘食, 餽而爲戲, 席將罷, 沙彌謂黿曰: 「吾德汝日久, 何以報之?」 隔數日, 黿吐一小珠, 如欲贈遺. 沙彌得其珠, 繫於帶端, 自後大王見沙彌愛重, 邀致內殿, 不離左右. 時有一匝干, 奉使於<唐>, 亦愛沙彌, 請與俱行, 王許之. 同入於<唐>, <唐>帝亦見沙彌而寵愛, 承相左右莫不尊信. 有一相士奏曰: 「審此沙彌, 無一吉相, 得人信敬, 必有所將異物.」 使人檢看, 得帶端小珠, 帝曰: 「朕有如意珠四枚, 前年失一个, 今見此珠, 乃吾所失也.」 帝問沙彌, 沙彌具陳其事, 帝內失珠之日, 與沙彌得珠同日. 帝留其珠而遣之, 後人無愛信此沙彌者. 王之陵在<吐含岳>西<洞鵠寺>(今<崇福寺>), 有<崔致遠>撰碑. 又刱<報恩寺>又<望德樓>. 追封祖<訓入>匝干爲<興平大王>, 曾祖<義官>匝干爲<神英大王>, 高祖<法宣>大阿干爲<玄聖大王>, <玄聖大王>, <玄聖>之考卽<摩叱次>匝干.
 
 

10. 早雪

28
第四十<哀莊王>, 末年戊子, 八月十五日有雪.
29
第四十一<憲德王>, <元和>十三年戊戌, 三月十四日大雪.(一本作丙寅, 誤矣. <元和>盡十五, 無丙寅.)
30
第四十六<文聖王>, 己未五月十九日大雪, 八月一日天地晦暗.
 
 

11. 興德王 鸚鵡

32
第四十二<興德大王>, <寶曆>二年丙午卽位. 未幾, 有人奉使於<唐>, 將鸚鵡一雙而至, 不久雌死, 而孤雄哀鳴不已. 王使人掛鏡於前, 鳥見鏡中影, 擬其得偶, 乃啄其鏡而知其影, 乃哀鳴而死. 王作歌云, 未詳.
 
 

12. 神武大王 閻長 弓巴

34
第四十五<神武大王>潛邸時, 謂俠士<弓巴>曰: 「我有不同天之讎, 汝能爲我除之, 獲居大位, 則娶爾女爲妃.」 <弓巴>許之, 協心同力, 擧兵犯京師, 能成其事. 旣簒位, 欲以<巴>之女爲妃, 群臣極諫曰: 「巴側微, 上以其女爲妃則不可.」 王從之. 時, <巴>在<淸海鎭>爲軍戍, 怨王之違言, 欲謀亂. 時, 將軍<閻長>聞之, 奏曰: 「<巴>將爲不忠, 小臣請除之.」 王喜許之. <閻長>承旨歸<淸海鎭>, 見謁者通曰: 「僕有小怨於國君, 欲投明公, 以全身命.」 <巴>聞之大怒曰: 「爾輩諫於王而廢我女, 胡顧見我乎?」 <長>復通曰: 「是百官之所諫, 我不預謀, 明公無嫌也.」 <巴>聞之, 引入廳事, 謂曰: 「卿以何事來此?」 <長>曰: 「有忤於王, 欲投幕下而免害爾.」 <巴>曰: 「幸矣.」 置酒歡甚, <長>取<巴>之長劍斬之, 麾下軍士, 驚懾皆伏地. <長>引至京師, 復命曰: 「已斬<弓巴>矣.」 上喜賞之, 賜爵阿干.
 
 

13. 四十八景文大王

36
王諱<膺廉>, 年十八爲國仙. 至於弱冠, <憲安大王>召<郞>, 宴於殿中, 問曰: 「郞爲國仙, 優遊四方, 見何異事?」 <郞>曰: 「臣見有美行者三.」 王曰: 「請聞其說.」 <郞>曰: 「有人爲人上者, 而撝謙坐於人下, 其一也; 有人豪富而衣儉易, 其二也; 有人本貴勢而不用其威者, 三也.」 王聞其言而知其賢, 不覺墮淚而謂曰: 「朕有二女, 請以奉巾櫛.」 <郞>避席而拜之, 稽首而退, 告於父母, 父母驚喜, 會其子弟議曰: 「王之上公主貌甚寒寢, 第二公主甚美, 娶之幸矣.」 <郞>之徒上首<範敎師>者聞之, 至於家問<郞>曰: 「大王欲以公主妻公, 信乎?」 <郞>曰: 「然.」 曰: 「奚娶?」 <郞>曰: 「二親命我宜弟.」 師曰: 「郞若娶弟, 則予必死於郞之面前; 娶其兄, 則必有三美. 誡之哉.」 <郞>曰: 「聞命矣.」 旣而王擇辰而使於<郞>曰: 「二女惟公所命.」 使歸以<郞>意奏曰: 「奉長公主爾.」 旣而過三朔, 王疾革, 召群臣曰: 「朕無男孫, 窀穸之事, 宜長女之夫<膺廉>繼之.」 翌日王崩, <郞>奉遺詔卽位. 於是, <範敎師>詣於王曰: 「吾所陳三美者, 今皆著矣. 娶長故, 今登位一也; 昔之欽艶弟主, 今易可取二也; 娶兄故, 王與夫人喜甚三也.」 王德其言, 爵爲大德, 賜金一百三十兩. 王崩, 諡曰<景文>. 王之寢殿, 每日暮無數衆蛇俱集, 宮人驚怖, 將驅遣之, 王曰: 「寡人若無蛇不得安寢, 宜無禁.」 每寢吐舌滿胸鋪之. 乃登位, 王耳忽長如驢耳. 王后及宮人皆未知, 唯幞頭匠一人知之. 然, 生平不向人說, 其人將死, 入<道林寺>竹林中無人處, 向竹唱云「吾君耳, 如驢耳」. 其後風吹, 則但聲云「吾君耳長」.(<道林寺>舊在<入都林>邊.) 國仙<邀元郞>‧<譽昕郞>‧<桂元>‧<叔宗郞>等遊覽<金蘭>, 暗有爲君主理邦國之意, 乃作歌三首, 使<心弼>舍知授針卷, 送<大炬和尙>處, 令作三歌. 初名《玄琴抱曲》, 第二《大道曲》, 第三《問群曲》, 入奏於王, 王大喜稱賞. 歌未詳.
 
 

14. 處容郎 望海寺

38
第四十九<憲康大王>之代, 自京師至於海內, 比屋連墻無一草屋, 笙歌不絶道路, 風雨調於四時. 於是, 大王遊<開雲浦>(在<鶴城>西南今<蔚州>), 王將還駕, 晝歇於汀邊, 忽雲霧冥曀, 迷失道路. 怪問左右, 日官奏云: 「此東海龍所變也, 宜行勝事以解之.」 於是, 勅有司, 爲龍刱佛寺近境, 施令已出, 雲開霧散. 因名<開雲浦>. 東海龍喜, 乃率七子現於駕前, 讚德獻舞奏樂. 其一子隨駕入京, 輔佐王政, 名曰<處容>. 王以美女妻之, 欲留其意, 又賜級干職. 其妻甚美, 疫神欽慕之, 變爲人, 夜至其家, 竊與之宿. 處容自外至其家, 見寢有二人, 乃唱歌作舞而退. 歌曰: 「東京明期月良, 夜入伊遊行如可. 入良沙寢矣見昆, 脚烏伊四是良羅. 二肹隱吾下於叱古, 二肹隱誰支下焉古. 本矣吾下是如馬於隱, 奪叱良乙何如爲理古.」 時, 神現形, 跪於前曰: 「吾羨公之妻, 今犯之矣. 公不見怒, 感而美之, 誓今已後, 見畫公之形容, 不入其門矣.」 因此, 國人門帖<處容>之形, 以僻邪進慶. 王旣還, 乃卜<靈鷲山>東麓勝地置寺, 曰<望海寺>, 亦名<新房寺>, 乃爲龍而置也. 又幸<鮑石亭>, <南山>神現舞於御前, 左右不見, 王獨見之. 有人現舞於前, 王自作舞, 以像示之. 神之名或曰<祥審>, 故至今國人傳此舞, 曰<御舞祥審>, 或曰<御舞山神>. 或云, 旣神出舞 審象其貌, 命工摹刻, 以示後代, 故云<象審>. 或云<霜髥舞>, 此乃以其形稱之. 又幸於<金剛嶺>時, <北岳>神呈舞, 名<玉刀鈐>. 又<同禮殿>宴時, 地神出舞, 名<地伯>級干.《語法集》云: 「于時, 山神獻舞, 唱歌云, 智理多都波都波等者, 蓋言以智理國者, 知而多逃, 都邑將破云謂也.」 乃地神‧山神知國將亡, 故作舞以警之, 國人不悟, 謂爲現瑞, 耽樂滋甚, 故國終亡.
 
 

15. 眞聖女大王 居陁知

40
第五十一<眞聖女王>, 臨朝有年, 乳母<鳧好夫人>, 與其夫<魏弘>匝干等三四寵臣, 擅權撓政, 盜賊蜂起. 國人患之, 乃作<陁羅尼>隱語, 書投路上. 王與權臣等得之, 謂曰: 「此非<王居仁>, 誰作此文?」 乃囚<居仁>於獄. <居仁>作詩訴于天, 天乃震其獄囚以免之. 詩曰: 「<燕>丹泣血虹穿日, <鄒衍>含悲夏落霜. 今我失途還似舊, 皇天何事不垂祥.」 <陁羅尼>曰: 「南無亡國, 刹尼那帝, 判尼判尼, 蘇判尼, 于于三阿干, 鳧伊裟婆訶.」 說者云: 「刹尼那帝者, 言女主也; 判尼判尼蘇判尼者, 言二蘇判也, 蘇判爵名; 于于三阿十也, 鳧伊者, 言<鳧好>也.」 此王代阿飧<良貝>, 王之季子也, 奉使於<唐>, 聞<百濟>海賊梗於津鳧, 選弓士五十人隨之. 舡次<鵠島>(鄕云<骨大島>), 風濤大作, 信宿浹旬. 公患之, 使人卜之, 曰: 「島有神池, 祭之可矣.」 於是, 具奠於池上, 池水湧高丈餘. 夜夢有老人, 謂公曰: 「善射一人, 留此島中, 可得便風.」 公覺而以事諮於左右曰: 「留誰可矣?」 衆人曰: 「宜以木簡五十片, 書我輩名, 沈水而鬮之.」 公從之. 軍士有<居陁知>者, 名沈水中, 乃留其人, 便風忽起, 舡進無滯. <居陁>愁立島嶼, 忽有老人, 從池而出, 謂曰: 「我是西海若, 每一沙彌, 日出之時, 從天而降, 誦<陁羅尼>, 三繞此池, 我之夫婦‧子孫皆浮水上, 沙彌取吾子孫肝腸, 食之盡矣, 唯存吾夫婦與一女爾. 來朝又必來, 請君射之.」 <居陁>曰: 「弓矢之事, 吾所長也, 聞命矣.」 老人謝之而沒. <居陁>隱伏而待, 明日扶桑旣暾, 沙彌果來, 誦呪如前, 欲取老龍肝. 時<居陁>射之中, 沙彌卽變老狐, 墜地而斃. 於是, 老人出而謝曰: 「受公之賜, 全我性命, 請以女子妻之.」 <居陁>曰: 「見賜不遺, 固所願也.」 老人以其女, 變作一枝花, 納之懷中, 仍命二龍, 捧<居陁知>及使舡, 仍護其舡, 入於<唐>境. <唐>人見<新羅>舡有二龍負之, 具事上聞, 帝曰: 「<新羅>之使, 必非常人.」 賜宴坐於群臣之上, 厚以金帛遺之. 旣還國, <居陁>出花枝, 變女同居焉.
 
 

16. 孝恭王

42
第五十二<孝恭王>, <光化>十五年壬申(實<朱梁><乾化>二年也), <奉聖寺>外門東西二十一間鵲巢, 又<神德王>卽位四年乙亥(古本云<天祐>十二年, 當作<貞明>元年), <靈廟寺>內行廊鵲巢三十四‧烏巢四十. 又三月, 再降霜; 六月, <斬浦>水與海水波相鬪三日.
 
 

17. 景明王

44
第五十四<景明王>代, <貞明>五年戊寅, <四天王寺>壁畫狗鳴, 說經三日禳之, 大半日又鳴. 七年庚辰二月, <皇龍寺>塔影, 倒立於<今毛>舍知家庭中一朔. 又十月, <四天王寺>五方神, 弓弦皆絶, 壁畫狗出走庭中, 還入壁中.
 
 

18. 景哀王

46
第五十五<景哀王>卽位, <同光>二年甲辰二月十九日, <皇龍寺>說百座說經, 兼飯禪僧三百, 大王親行香致供, 此百座通說禪敎之始.
 
 

19. 金傅大王

48
第五十六<金傅大王>, 諡<敬順>. <天成>二年丁亥九月, <百濟><甄萱>侵<羅>至<高鬱府>, <景哀王>請救於我<太祖>, 命將以勁兵一萬往救之. 救兵未至, <萱>以冬十一月掩入王京, 王與妃嬪宗戚, 遊<鮑石亭>宴娛, 不覺兵至, 倉卒不知所爲, 王與妃奔入後宮, 宗戚及公卿大夫士女, 四散奔走, 爲賊所虜, 無貴賤匍匐乞爲奴婢. <萱>縱兵摽掠公私財物, 入處王宮, 乃命左右索王. 王與妃妾數人匿在後宮, 拘致軍中, 逼令王自進, 而强淫王妃, 縱其下亂其嬪妾. 乃立王之族弟<傅>爲王. 王爲<萱>所擧卽位, 前王尸殯於西堂, 與群下慟哭. 我<太祖>遣使吊祭. 明年戊子春三月, <太祖>率五十餘騎, 巡到京畿, 王與百官郊迎, 入(宮)相對, 曲盡情禮. 置宴<臨海殿>, 酒酣王言曰: 「吾以不天, 浸致禍亂, <甄萱>恣行不義, 喪我國家, 何(痛)如之.」 因泫然涕泣, 左右莫不鳴咽, <太祖>亦流涕. 因留數旬, 乃廻駕, 麾下肅靜, 不犯秋毫, 都人士女相慶曰: 「昔<甄>氏之來也, 如逢豺虎, 今<王公>之至, 如見父母.」 八月, <太祖>遣使遺王錦衫鞍馬, 幷賜群僚將士有差. <淸泰>二年乙未十月, 以四方(土)地盡爲他有, 國弱勢孤, 不(能)自安, 乃與群下謀, 擧土降<太祖>, 群臣可否, 紛然不已. 王太子曰: 「國之存亡, 必有天命, 當與忠臣義士收合(民)心, 力盡而後巳, 豈可以一千年之社稷, 輕以與人.」 王曰: 「孤危若此, 勢不能全, 旣不能强, 又不能弱. 至使無辜之民, 肝腦塗地, 吾所不忍也.」 乃使侍郎<金封休>齎書, 請降於<太祖>. 太子哭泣辭王, 往<皆骨山>, (倚)(巖)(爲)(屋), 麻衣草食, 以終其身. 季子祝髮, 隸<華嚴>, 爲浮圖, 名<梵空>, 後住<法水><海印寺>云. <太祖>受書, 送太相<王鐵>迎之. 王率百僚歸(于)我<太祖>, 香車寶馬, 連亙三十餘里, 道路塡咽, 觀者如堵. <太祖>出郊迎勞, 賜宮東一區(今<正承院>), 以長女<樂浪公主>妻之, 以王謝自國居他國, 故以鸞喩之, 改號<神鸞公主>, 諡<孝穆>. 封爲正承, 位在太子之上. 給祿一千石, 侍從員將皆錄用之, 改<新羅>爲<慶州>, 以爲公之食邑. 初王納土來降, <太祖>喜甚, 待之(以)厚禮, 使告曰: 「今王以國與寡人, 其爲賜大矣. 願結婚於宗室, 以永甥舅之好.」 王答曰: 「我伯父<億廉>(王之考<孝宗>角干‧追封<神興大王>之弟也)有女子, 德容雙美, 非是無以備內政.」 <太祖>娶之, 是爲<神成王后><金氏>.(本朝登仕郎<金寬毅>所撰《王代宗錄》云, <神成王后><李氏>, 本<慶州>大尉<李正言>爲<俠州>守時, <太祖>幸此州, 納爲妃, 故或云<俠州君>. 願堂<玄化寺>三月二十五日立忌, 葬貞陵. 生一子, <安宗>也. 此外二十五妃主中不載<金氏>之事, 未詳. 然而史臣之論, 亦以<安宗>爲<新羅>外孫, 當以史傳爲是.) <太祖>之孫<景宗><伷>, 聘<政承公>之女爲妃, 是爲<憲承皇后>, 仍封<政承>爲尙父. <太平興國>三年戊寅崩, 諡曰<敬順>. 冊尙父誥曰: 「勅, <姬周>啓聖之初, 先封<呂望>, <劉漢>興王之始, 首冊<蕭何>, 自(此)大定寰區, 廣開基業, 立龍圖三十代, 躡麟趾四百年. 日月重明, 乾坤交泰, 雖自無之主, 乃開致理之臣. 觀光順化衛國功臣上柱國樂浪王政承食邑八千戶<金傅>, 世(處)<鷄林>, 官分王爵, 英烈振凌雲之氣, 文章騰擲地之才, 富有春秋, 貴居茅土, 六韜三畧, 恂入胸襟, 七縱五申, 撮歸指掌. 我<太祖>(始)(修)(睦)(鄰)之好, 早認餘風, 尋頒駙馬之姻, 內酬大節, 家國旣歸於一統, 君臣宛合於<三韓>. 顯播令名, 光崇懿範, 可加號尙父都省令, 仍賜推忠愼義崇德守節功臣號, 勳封如故, 食邑通前爲一萬戶, 有司擇日備禮冊命, 主者施行. <開寶>八年十月日. 大匡內議令兼摠翰林臣<翮宣>奉行, 奉勅如右, 牒到奉行. <開寶>八年十月日. 侍中署, 侍中署, 內奉令署, 軍部令署, 軍部令無署, 兵部令無署, 兵部令署, 廣坪侍郎署, 廣坪侍郎無署, 內奉侍郎無署, 內奉侍郎署, 軍部卿無署, 軍部卿署, 兵部卿無署, 兵部卿署. 告推忠愼義崇德守節功臣尙父都省令‧上柱國樂浪都王‧食邑一萬戶<金傅>, 奉勅如右, 符到奉行. 主事無名, 郎中無名, 書令史無名, 孔目無名. <開寶>八月十月日下.」 史論曰: 「<新羅><朴氏>‧<昔氏>, 皆自卵生, <金氏>從天入金櫃而降, 或云乘金車, 此尤詭怪不可信. 然, 世俗相傳爲實事. 今但原厥初, 在上者, 其爲己也儉, 其爲人也寬, 其設官也畧, 其行事也簡, 以至誠事中國, 梯航朝聘之使, 相續不絶, 常遣子弟, 造朝(而)宿衛, 入學而誦習. 于以襲聖賢之風化, 革鴻荒之俗, 爲禮義之邦. 又憑王師之威靈, 平<百濟>‧<高句麗>, 取其地郡縣(之), 可謂盛矣. 然而奉浮屠之法, 不知其弊, 至使閭里比其塔廟, 齊民逃於緇褐, 兵農浸小, 而國家日衰, 幾何其不亂且亡也哉? 於是時, <景哀王>加之以荒樂, 與宮人左右出遊<鮑石亭>, 置酒燕衛, 不知<甄萱>之至, 與(夫)門外<韓擒虎>, 樓頭<張麗華>, 無以異矣. 若<敬順>之歸命<太祖>, 雖非獲已, 亦可佳矣. 向若力戰守死, 以抗王師, 至於力屈勢窮, 則必覆其宗族, 害及于無辜之民, 而乃不待告命, 封府庫‧籍郡縣以歸之, 其有功於朝廷, 有德於生民甚大. 昔<錢氏>以<吳越>入<宋>, <蘇子瞻>謂之忠臣, 今<新羅>功德, 過於彼遠矣. 我<太祖>妃嬪衆多, 其子孫亦繁衍, <顯宗>自<新羅>外孫卽寶位, 此後繼統者, 皆其子孫, 豈非陰德也歟.」 <新羅>旣納土國除, 阿干<神會>罷外署還, 見都城離潰, 有「黍離離」嘆, 乃作歌, 歌亡未詳.
 
 

20. 南扶餘 前百濟 北扶餘已見上

50
<扶餘郡>者, 前<百濟>王都也, 或稱<所夫里郡>. 按《三國史記》, <百濟><聖王>二十六年戊午春, 移都於<泗泚>, 國號<南扶餘>.[注曰: 其地名<所夫里>; <泗泚>, 今之<古省津>也; <所夫里>者, <扶餘>之別號也. 已上注.] 又按《量田帳籍》, 曰「<所夫里郡>《田丁柱貼》」, 今言<扶餘郡>者, 復上古之名也. <百濟>王姓<扶>氏, 故稱之. 或稱<餘州>者, 郡西<資福寺>高座之上, 有繡帳焉, 其繡文曰「<統和>十五年丁酉五月日, <餘州><功德大寺>繡帳」. 又昔者, <河南>置<林州>剌史, 其時圖籍之內, 有<餘州>二字; <林州>, 今<佳林郡>也; <餘州>, 今之<扶餘郡>也.《百濟地理志》曰;《後漢書》曰: 「<三韓>凡七十八國, <百濟>是其一國焉.」《北史》云: 「<百濟>東極<新羅>, 西南限大海, 北際<漢江>, 其郡曰<居拔城>, 又云<固麻城>, 其外更有五方城.」《通典》云: 「<百濟>南接<新羅>, 北距<高麗>, 西限大海.」《舊唐書》云: 「<百濟><扶餘>之別種, 東北<新羅>, 西渡海(至)<越州>, 南渡海至<倭>, 北<高麗>. 其王所居, 有東西兩城.」《新唐書》云: 「<百濟>西界<越州>, 南<倭>, 皆踰海. 北<高麗>.」《史‧本記》云: 「<百濟>始祖<溫祚>. 其父<雛牟王>或云<朱蒙>, 自<北扶餘>逃難, 至<卒本扶餘>, 州之王無子, 只有三女, 見<朱蒙>知非常人, 以第二女妻之. 未幾, <扶餘州>王薨, <朱蒙>嗣位, 生二子, 長曰<沸流>, 次曰<溫祚>. 恐後太子所不容, 遂與<烏干>‧<馬黎>等(十)臣南行, 百姓從之者多. 遂至<漢山>, 登<負兒岳>, 望可居之地. <沸流>欲居於海濱, 十臣諫曰: 『惟此河南之地, 北帶<漢水>, 東據高岳, 南望沃澤, 西阻大海, 其天險地利, 難得之勢, 作都於斯, 不亦宜乎?』 <沸流>不聽, 分其民歸<彌雛忽>居之. <溫祚>都河南<慰禮城>, 以十臣爲輔翼, 國號<十濟>, 是<漢><成帝><鴻佳>三年也. <沸流>以<彌雛忽>土濕水鹹, 不得安居, 歸見<慰禮>都邑鼎定, 人民安泰, 遂慙悔而死, 其臣民皆歸於<慰禮城>, 後以來時百姓樂悅, 改號<百濟>. 其世系與<高句麗>同出<扶餘>, 故以<解>爲氏. 後至<聖王>, 移都於<泗泚>, 今<扶餘郡>.(<彌雛忽>, <仁州>; <慰禮>, 今<稷山>.) 按《古典記》云: 「<東明王>第三子<溫祚>, 以<前漢><鴻佳>三年癸酉, 自<卒本扶餘>至<慰禮城>, 立都稱王; 十四年丙辰, 移都<漢山>(今<廣州>), 歷三百八十九年. 至十三世<近肖古王>, <咸安>元年, 取<高句麗><南平壤>, 移都<北漢城>(今<楊州>), 歷一百五年; 至二十二世<文周王>卽位, <元徽>三年乙卯, 移都<熊川>(今<公州>), 歷六十三年; 至二十六世<聖王>, 移都<所夫里>, 國號<南扶餘>, 至三十一世<義慈王>, 歷一百二十年; 至<唐><顯慶>五年, 是<義慈王>在位二十年, <新羅><金庾信>與<蘇定方>討平之. <百濟國>舊有五部, 分統三十七郡‧二百濟城, 七十六萬戶. <唐>以(其)地, 分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等五都督府, 仍(以)其酋長爲都督府剌史. 未幾, <新羅>盡幷其地, 置<熊>‧<全>‧<武>三州及諸郡縣. 又<虎嵓寺>有<政事嵓>, 國家將議宰相, 則書當選者名或三四, 函封置嵓上, 須臾取看, 名上有印跡者爲相, 故名之. 又<泗泚>河邊有一嵓, <蘇定方>嘗坐此上, 釣魚龍而出, 故嵓上龍跪之跡, 因名<龍嵓>. 又郡中有三山, 曰<日山>‧<吳山>‧<浮山>, 國家全盛之時, 各有神人居其上, 飛相往來, 朝夕不絶. 又<泗泚>崖又有一石, 坐十餘人, <百濟>王欲幸<王興寺>禮佛, 先於此石望拜佛, 其石自煖, 因名<火突石>. 又<泗泚>河兩崖如畫屛, <百濟>王每遊宴歌舞, 故至今稱爲<大王浦>. 又始祖<溫祚>乃<東明>第三子, 體洪大, 性孝友, 善騎射; 又<多婁王>, 寬厚有威望; 又<沙沸王>(一作<沙伊王>), <仇首>崩, 嗣位, 而幼少不能政, 卽癈而立<古爾王>. 或云至<樂初>二年己未乃崩, <古爾>方立.
 
 

21. 武王

52
武王(古本作<武康>, 非也. <百濟>無<武康>.)
53
第三十<武王>, 名<璋>. 母寡居, 築室於京師<南池>邊, 池龍交通而生, 小名<薯童>, 器量難測. 常掘薯蕷, 賣爲活業, 國人因以爲名. 聞<新羅><眞平王>第三公主<善花>(一作<善化>)美艶無雙, 剃髮來京師, 以薯蕷餉閭里羣童, 郡童親附之, 乃作謠, 誘羣童而唱之云: 「<善化公主>主隱, 他密只嫁良置古, <薯童>房乙, 夜矣卵乙抱遣去如.」 童謠滿京, 達於宮禁, 百官極諫, 竄流<公主>於遠方. 將行, 王后以純金一斗贈行, <公主>將至竄所, <薯童>出拜途中, 將欲侍衛而行, <公主>雖不識其從來, 偶爾信悅, 因此隨行, 潛通焉, 然後知<薯童>名, 乃信童謠之驗. 同至<百濟>, 出王后所贈金, 將謀計活, <薯童>大笑曰: 「此何物也?」 <主>曰: 「此是黃金, 可致百年之富.」 <薯童>曰: 「吾自小掘薯之地, 委積如泥土.」 <主>聞大驚曰: 「此是天下至寶, 君今知金之所在, 則此寶輸送父母宮殿何如?」 <薯童>曰: 「可.」 於是, 聚金積如丘陵, 詣<龍華山><師子寺><知命法師>所, 問輸金之計, 師曰: 「吾以神力可輸, 將金來矣.」 <主>作書, 幷金置於<師子>前, 師以神力, 一夜輸置<新羅>宮中, <眞平王>異其神變, 尊敬尤甚, 常馳書問安否, <薯童>由此得人心, 卽王位. 一日王與夫人, 欲幸<師子寺>, 至<龍華山>下大池邊, 彌勒三尊出現池中, 留駕致敬. 夫人謂王曰: 「須創大伽藍於此地, 固所願也.」 王許之, 詣<知命>所, 問塡池事, 以神力一夜頹山塡池爲平地. 乃法像彌勒三‧會殿塔廊廡各三所創之, 額曰<彌勒寺>(《國史》云<王興寺>), <眞平王>遣百工助之, 至今存其寺.(《三國史》云, 是<法王>之子, 而此傳之獨女之子, 未詳.)
 
 

22. 後百濟 甄萱

55
《三國史‧本傳》云: 「<甄萱><尙州><加恩縣>人也. <咸通>八年丁亥生, 本性<李>, 後以<甄>爲氏. 父<阿慈个>, 以農自活, <光啓>中據<沙弗城>(今<尙州>), 自稱將軍. 有四子, 皆知名於世, <萱>號傑出, 多智畧.」《李碑家記》云: 「<眞興大王>妃<思刀>, 諡曰<白𪀚夫人>, 第三子<仇輪公>之子波珍干<善品>之子角干<酌珍>, 妻<王咬巴里>生角干<元善>, 是爲<阿慈个>也. <慈>之弟一妻<上院夫人>‧第二妻<南院夫人>, 生五子一女, 其長子是尙父<萱>, 二子將軍<能哀>, 三子將軍<龍蓋>, 四子<寶蓋>, 五子將軍<小蓋>, 一女大主<刀金>.」 又古記云: 「昔一富人居<光州>北村, 有一女子, 姿容端正. 謂父曰: 『每有一紫衣男到寢交婚.』 父謂曰: 『汝以長絲貫針剌其衣.』 從之至明尋絲於北墻下, 針剌於大蚯蚓之腰. 後因姙生一男, 年十五, 自稱<甄萱>. 至<景福>元年壬子稱王, 立都於<完山郡>, 理四十三年. 以<淸泰>元年甲午, <萱>之三子簒逆, <萱>投<太祖>, 子<金剛>卽位. <天福>元年丙申, 與<高麗>兵會戰於<一善郡>, <百濟>敗績國亡云. 初<萱>生孺褓時, 父耕于野, 母餉之, 以兒置于林下, 虎來乳之, 鄕黨聞者異焉. 及壯體貌雄奇, 氣倜儻不凡, 從軍入王京, 赴西南海防戍, 枕戈待敵, 其氣恒爲士卒先, 以勞爲裨將. <唐><昭宗><景福>元年, 是<新羅><眞聖王>在位六年, 嬖竪在側, 竊弄國權, 綱紀紊弛, 加之以飢饉, 百姓流移, 群盜蜂起. 於是, <萱>竊有叛心, 嘯聚徒侶, 行擊京西南州縣, 所至響應, 旬月之間, 衆至五千. 遂襲<武珍州>自王, 猶不敢公然稱王, 自署爲<新羅>西南都統行<全州>刺史兼御史中承上柱國<漢南郡><開國公>, <龍化>元年己酉也. 一云<景福>元年壬子. 是時, <北原>賊<良吉>雄强, <弓裔>自投爲麾下. <萱>聞之, 遙授<良吉>職爲裨將. <萱>西巡至<完山州>, 州民迎勞, 喜得人心, 謂左右曰: 「<百濟>開國六百餘年, <唐><高宗>以<新羅>之請, 遣將軍<蘇定方>, 以舡兵十三萬越海, <新羅><金庾信>卷土歷<黃山>, 與<唐>兵合攻<百濟>滅之. 予今敢不立都, 以雪宿憤乎!」 遂自稱<後百濟王>, 設官分職, 是<唐><光化>三年, <新羅><孝恭王>四年也. <貞明>四年戊寅, <鐵原>京衆心忽變, 推戴我<太祖>卽位. <萱>聞之遣使稱賀, 遂獻孔雀扇, <地理山>竹箭等. <萱>與我<太祖>陽和陰剋, 獻驄馬於<太祖>. 三年冬十月 , <萱>率三千騎, 至<曹物城>(今未詳), <太祖>亦以精兵來與之角, <萱>兵銳, 未決勝負. <太祖>欲權和, 以老其師, 移書乞和, 以堂弟<王信>爲質, <萱>亦以外甥<眞虎>交質. 十二月攻取<居西>(今未詳)等二十餘城, 遣使入<後唐>稱藩, <唐>策授檢校太尉兼侍中判<百濟>軍事, 依前都督行<全州>剌史海東四面都統指揮兵馬判置等事<百濟王>, 食邑二千五百戶. 四年<眞虎>暴卒, 疑故殺, 卽囚<王信>, 使人請還前年所送驄馬, <太祖>笑還之. <天成>二年丁亥九月, <萱>攻取<近品城>(今<山陽縣>)燒之, <新羅王>求救於<太祖>. <太祖>將出師, <萱>襲取<高鬱府>(今<蔚州>), 進軍族<始林>(一云<鷄林>西郊), 卒入<新羅>王都. <新羅王>與夫人出遊<鮑石亭>, 時由是甚敗. <萱>强引夫人亂之, 以王之族弟<金傅>嗣位. 然後, 虜王弟<孝廉>‧宰相<英景>, 又取國(帑)珍寶‧兵仗‧子女‧百工之巧者. 自隨以歸, <太祖>以精騎五千, 要<萱>於<公山>下大戰, <太祖>之將<金樂>‧<崇謙>死之, 諸軍敗北, <太祖>僅以身免, 而不與相抵, 使盈其貫. <萱>乘勝轉掠<大木城>(今<若木(縣)>)‧<京山府>((今)<(星)(州)>)‧<康州>((今)<(晋)(州)>), 攻<缶谷城>((今)(不)(詳)). 又<義成府>之守<洪述>, 拒戰而死, <太祖>聞之曰: 「吾失右手矣.」 四十二年庚寅, <萱>欲攻<古昌郡>(今<安東(府)>), 大擧而<石山>營寨, <太祖>隔百步而郡北<甁山>營寨, 累戰<萱>敗, 獲侍郎<金渥>. 翌日<萱>收卒, 襲破<順(州)城>, 城主<元逢>不能禦, 棄城宵遁. <太祖>赫怒, 貶爲<下枝縣>.(今<豐山縣>, <元逢>本<順(州)城>人故也.) <新羅>君臣以衰季, 難以復興, 謀引我<太祖>結好爲援. <萱>聞之, 又欲入王都作惡, 恐<太祖>先之, 寄書于<太祖>曰: 「昨者, <(新)(羅)國>相<金雄廉>等將召足下入京, 有同鼈應黿聲, 是欲鷃披準翼, 必使生靈塗炭, 宗社丘墟, 僕是以先著祖鞭, 獨揮韓鉞, 誓百寮如皎日, 諭六部以義風. 不意奸臣遁逃, 邦君薨變, 遂奉<景明王>表弟<獻康王>之外孫, 勸卽尊位, 再造危邦, 喪君有君, 於是乎在. 足下勿詳忠告, 徒聽流言, 百計窺覦, 多方侵擾, 尙不能見僕馬首‧拔僕牛毛. 冬初, 都頭<索湘>束手(於)<星山>陣下; 月內, 左將<金樂>曝骸(於)<美利寺>前, 殺獲居多, 追禽不小. 强羸若此, 勝敗可知, 所期者, 掛弓於<平壤>之樓, 飯馬於<浿江>之水. 然以前月七日, <吳越國>使<班>尙書至, 傳王詔旨『知卿與<高麗>, 久通和好, 共契隣盟, 比因質子之兩亡, 遂失和親之舊好, 互侵疆境, 不戢干戈. 今專發使臣, 赴卿本道, 又移文<高麗>, 宜各相親比, 永孚于休』. 僕義篤尊王, 情深事大, 及聞詔諭, 卽欲祗承, 但慮足下欲罷不能‧困而猶鬪. 今錄詔書寄呈, 請留心詳悉, 且兎獹迭憊, 終心貽譏, 蛙鷸相持, 亦爲所笑, 宜迷復之爲誡, 無後悔之自貽.」 <(天)(成)>二年正月, <太祖>答曰: 「伏奉<吳越國>通(和)使<班>尙書所傳詔旨書一道, 兼蒙足下辱示長書叙事者. 伏以華軺膚使, 爰到制書, 尺素好音, 兼蒙敎誨. 捧芝檢而雖增感激, 闢華牋而難遣嫌疑, 今託廻軒, 輒敷危袵. 僕仰承天假, 俯迫人推, 過叨將帥之權, 獲赴經綸之會. 頃以<三韓>厄會, 九土凶荒, 黔黎多屬於<黃巾>, 田野無非其赤土, 庶幾弭風塵之警, 有以救邦國之災, 爰自善隣, 於爲結好, 果見數千里農桑樂業, 七八年士卒閑眠. 及至癸酉年, 維時陽月, 忽焉生事, 至乃交兵. 足下始輕敵以直前, 若螳蜋之拒轍; 終知難而勇退, 如蚊子之負山. 拱手陳辭, 指天作誓『今日之後, 永世歡和, 苟或渝盟, 神其殛矣』. 僕亦尙止戈之武, 期不殺之仁, 遂解重圍以休疲卒, 不辭質子, 但欲安民, 此卽我有大德於南人也. 豈期歃血未乾, 凶威復作! 蜂蠆之毒侵害於生民, 狼虎之狂爲梗於畿甸. <金城>窘忽, 黃屋震驚, 仗義尊<周>, 誰似<桓>‧<文>之覇? 乘間謀<漢>, 唯看<莽>‧<卓>之奸. 致使王之至尊, 枉稱子於足下, 尊卑失序, 上下同憂. 以爲非有元輔之忠純, 豈得再安社稷? 以僕心無匿惡, 志切尊王, 將援置於朝廷, 使扶危於邦國. 足下見毫釐之小利, 忘天地之厚恩, 斬戮君主, 焚燒宮闕, 葅醢卿佐, 虔劉士民, 姬妾則取以同車, 珍寶奪之相載. 元惡浮於<桀>‧<紂>, 不仁甚於獍梟. 僕怨極崩天, 誠深却日, 約效鷹鸇之逐, 以申犬馬之(勤). 再擧干戈, 兩更槐柳, 陸擊則雷馳電激, 水攻則虎搏龍騰, 動必成功, 擧無虛發. 逐<尹卿>於海岸, 積甲如山, 禽<雛造>於城邊, 伏屍蔽野. <燕山郡>畔, 斬<吉奐>於軍前; <馬利(疑<伊山郡>)城>(邊), 戮<隨晤>於纛下; 拔<任存>(今<大興郡>)之日, <刑積>等數百人捐軀; 破<淸川(<尙州>領內縣名)縣>之時, <(直)(心)>等四五輩授首, <桐藪>(今<桐華寺>)望旗而潰散, <京山>銜璧以投降. <康州>則自南而來, <羅府>則自西移屬. 侵攻若此, 收復寧遙! 必期<泜水>營中, 雪<張耳>千般之恨, <烏江>岸上, 成<漢王>一捷之心, 竟息風波, 永淸寰海. 天之所助, 命欲何歸! 況承<吳越王>殿下, 德洽包荒, 仁深字小, 特出綸於丹禁, 諭戢難於<靑丘>, 旣奉訓謨, 敢不尊奉. 若足下祗承睿旨, 悉戢凶機, 不唯副上國之仁恩, 抑可紹東海之絶緖. 若不過而能改, 其如悔不可追.」(書乃<崔致遠>作也.) <長興>三年<甄萱>臣<龔直>, 勇而有智畧, 來降<太祖>, <萱>捉<龔直>二子一女, 烙斷股筋. 秋九月, <萱>遣<一吉>, 以舡兵入<高麗><禮城江>, 留三曰, 取<鹽>‧<白>‧<眞>三州船一百艘, 焚之而去.(云云.) <淸泰>元年甲午, <萱>聞<太祖>屯<運州>(未詳), 遂簡甲士, 蓐食而至. 未及營壘, 將軍<黔弼>以勁騎擊之, 斬獲三千餘級, <熊津>以北三十餘城, 聞風自降. <萱>麾下, 術士<宗訓>‧醫者<之謙>‧勇將<尙逢>‧<雀弼>等降於<太祖>. 丙申正月, <萱>謂子曰: 「老夫<新羅>之季, 立<後百濟>名, 有年于今矣, 兵倍於北軍, 尙爾不利. 殆天假手爲<高麗>, 盍歸順於北王, 保首領矣?」 其子<神劍>‧<龍劍>‧<良劍>等三人皆不應.《李磾家記》云: 「<萱>有九子, 長曰<神劍>(一云<甄成>), 二子太師<謙腦>, 三子佐承<龍述>, 四子太師<聰智>, 五子大阿干<宗祐>, 六子闕, 七子佐承<位興>, 八子太師<靑丘>, 一女<國大夫人>, 皆<上院夫人>所生也. <萱>多妻妾, 有子十餘人, 第四子<金剛>, 身長而多智, <萱>特愛之, 意欲傳位, 其兄<神劍>‧<良劍>‧<龍劍>知之憂憫. 時, <良劍>爲<康州>都督, <龍劍>爲<武州>都督, 獨<神劍>在側. 伊飧<能奐>使人往<康>‧<武>二州, 與<良劍>等謀, 至<淸泰>二年乙未春三月, 與<英順>等勸<神劍>, 幽<萱>於<金山>佛宇, 遣人殺<金剛>, <神劍>自稱大王, 赦境內.(云云.)」 初, <萱>寢未起, 遙聞宮庭呼喊聲, 問「是何聲歟?」 告父曰: 「王年老, 暗於軍國政要, 長子<神劍>攝父王位, 而諸將歡賀聲也.」 俄移父於<金山>佛宇, 以<巴達>等壯士三十人守之. 童謠曰: 「可憐<完山>兒, 失父涕連酒.」 <萱>與後宮年少男女二人‧侍婢<古比女>‧內人<能又男>等囚繫. 至四月, 釀酒而飮醉守卒三十人, 而與<小元甫>‧<香又>‧<吳琰><忠質>等以海路迎之, 旣至, 以<萱>爲十年之長, 尊號爲尙父, 安置于南宮, 賜<楊州>食邑田庄, 奴婢四十口, 馬九匹, 以其國來降者<信康>爲衙前. <甄萱>婿將軍<英規>密語其妻曰: 「大王勤勞四十餘年, 功業垂成, 一旦以家人之禍, 失地從於<高麗>. 夫貞女不可二夫, 忠臣不事二主, 若捨己君, 以事逆子, 則何顔以見天下之義士乎? 況聞<高麗><王公>仁厚懃儉, 以得民心, 殆天啓也. 必爲<三韓>之主, 盍致書以安慰我王, 兼慇懃於<王公>, 以圖後來之福乎?」 妻曰: 「子之言是吾意也.」 於是, <天福>元年丙申二月, 遣人致意於<太祖>曰: 「君擧義旗, 請爲內應, 以迎王師.」 <太祖>喜, 厚賜其使者遣之, 謝<英規>曰: 「若蒙恩一合, 無道路之梗, 卽先致謁於將軍, 然後升堂拜夫人, 兄事而姊尊之, 必終有以厚報之, 天地鬼, 神皆聞此語.」 六月, <萱>告<太祖>: 「老臣所以投身於殿下者, 願仗殿下威稜, 以誅逆子耳. 伏望, 大人借以神兵, 殲其賊亂, 臣雖死無憾.」 <太祖>曰: 「非不欲討之, 待其時也.」 先遣太子及<武>將軍<述希>, 領步騎十萬, 趣<天安府>. 秋九月, <太祖>率三軍至<天安>, 合兵進次<一善>, <神劍>以兵逆之. 甲午, 隔<一利川>相對, 王師背艮向坤而陣. <太祖>與<萱>觀兵, 忽白雲狀如劍戟, 起我師向彼行焉. 乃鼓行而進, <百濟>將軍<孝奉>‧<德述>‧<哀述>‧<明吉>等, 望兵勢大而整, 棄甲降於陣前. <太祖>勞慰之, 問將帥所在, <孝奉>等曰: 「元帥<神劒>在中軍.」 <太祖>命將軍<公萱>等, 三軍齊進挾擊, <百濟>軍潰北, 至<黃山><炭峴>, <神劍>與二弟‧將軍<富達>‧<能奐>等四十餘人生降. <太祖>受降, 餘皆勞之, 許令與妻子上京. 問<能奐>曰: 「始與<良劍>等密謀, 囚大王立其子者, 汝之謀也. 爲臣之義, 當如是乎?」 <能奐>俛首不能言, 遂命誅之. 以<神劒>僭位爲人所脅, 非其本心, 又且歸命乞罪, 特原其死, <甄萱>憂懣發疽, 數日卒於<黃山>佛舍. 九月八日也, 壽七十. <太祖>軍令嚴明, 士卒不犯秋毫, 州縣安堵, 老幼皆呼萬歲. 謂<英規>曰: 「前王失國後, 其臣子無一人慰之者, 獨卿夫妻, 千里嗣音, 以致誠意, 兼歸美於寡人, 其義不可忘.」 許職左承, 賜田一千頃, 許借驛馬三十五匹, 以迎家人, 賜其二子以官. <甄萱>起<唐><景福>元年, 至<晋><天福>元年, 共四十五年, 丙申滅. 史論曰: 「<新羅>數窮道喪, 天無所助, 民無所歸, 於是群盜投隙而作, 若猬毛然. 其劇者<弓裔>‧<甄萱>二人而已. <弓裔>本<新羅>王子, 而反以家國爲讎, 至斬先祖之畫像, 其爲不仁甚矣. <甄萱>起自<新羅>之民, 食<新羅>之祿, (而)包藏禍心, 幸國之危, 侵軼都邑, 虔劉君臣若禽獸, 實天下之元惡. 故<弓裔>見棄於其臣, <甄萱>産禍於其子, 皆自取之也, 又誰咎也? 雖<項羽>‧<李密>之雄才, 不能敵<漢>‧<唐>之興, 而况<裔>‧<萱>之凶人, 豈可與我<太祖>相抗歟?
 
 

23. 駕洛國記

57
(<文廟朝><大康>年間, <金官>知州事文人所撰也, 今略而載之.)
58
開闢之後, 此地未有邦國之號, 亦無君臣之稱. 越有<我刀干>‧<汝刀干>‧<彼刀干>‧<五刀干>‧<留水干>‧<留天干>‧<五天干>‧<神鬼干>等九干者, 是酋長, 領總百姓, 凡一百戶, 七萬五千人. 多以自都山野, 鑿井而飮, 耕田而食. 屬<後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壬寅三月禊浴之日, 所居<北龜旨>(是峯巒之稱, 若十朋伏之狀, 故云也)有殊常聲氣呼喚, 衆庶二三百人集會於此, 有如人音, 隱其形而發其音曰: 「此有人否?」 九干等云: 「吾徒在!」 又曰: 「吾所在爲何?」 對云「龜旨」也. 又曰: 「皇天所以命我者, 御是處, 惟新家邦, 爲君后. 爲玆故降矣. 你等須掘峯頂撮土, 歌之云『龜何龜何, 首其現也. 若不現也, 燔灼而喫也』, 以之蹈舞, 則是迎大王‧歡喜踴躍之也.」 九干等如其言, 咸忻而歌舞. 未幾, 仰而觀之, 唯紫繩自天垂而着地, 尋繩之下, 乃見紅幅裹金合子. 開而視之, 有黃金卵六圓如日者. 衆人悉皆驚喜, 俱伸百拜, 尋還裹著, 抱持而歸<我刀>家, 寘榻上, 其衆各散. 過浹辰, 翌日平明, 衆庶復相聚集開合, 而六卵化爲童子, 容貌甚偉. 仍坐於床, 衆庶拜賀, 盡恭敬止. 日日而大 踰十餘晨昏, 身長九尺則<殷>之<天乙>, 顔如龍焉則<漢>之<高祖>, 眉之八彩則<有唐>之<高>, 眼之重瞳則<有虞>之<舜>, 其於月望日卽位也. 始現故諱<首露>, 或云<首陵>(<首陵>是崩後諡也), 國稱<大駕洛>, 又稱<伽耶國>, 卽六<伽耶>之一也. 餘五人各歸爲五<伽耶>主. 東以<黃山江>, 西南以滄海, 西北以<地理山>, 東北以<伽耶山>, 南而爲國尾. 俾創假宮而人御, 但要質儉, 茅茨不剪, 土階三尺. 二年癸卯春正月, 王若曰: 「朕欲定置京都, 仍駕幸假宮之南<新畓坪>(是古來閑田, 新耕作故云也. 畓乃俗文也), 四望山嶽, 顧左右曰: 「此地狹小如蓼葉, 然而秀異, 可爲十六<羅漢>住地. 何况, 自一成三, 自三成七, 七聖住地, 固合于是. 托土開疆, 終然允臧歟.」 築置一千五百步周廻羅城‧宮禁殿宇及諸有司屋宇‧虎庫倉廩之地. 事訖還宮, 徧徵國內丁壯‧人夫‧工匠, 以其月二十日資始金陽, 曁三月十日役畢. 其宮闕屋舍, 俟農隙而作之, 經始于厥年十月, 逮甲辰二月而成, 涓吉辰御新宮, 理萬機而懃庶務. 忽有<琓夏國><含達王>之夫人妊娠, 彌月生卵, 化爲人, 名曰<脫解>. 從海而來, 身長三尺, 頭圍一尺. 悅焉詣闕, 語於王云: 「我欲奪王之位, 故來耳.」 王答曰: 「天命我俾卽于位, 將令安中國而綏下民, 不敢違天之命以與之位, 又不敢以吾國吾民, 付囑於汝.」 <解>云: 「若爾可爭其術.」 王曰「可」也. 俄頃之間, <解>化爲鷹, 王化爲鷲, 又解化爲雀, 王化爲鸇. 于此際也, 寸陰未移, <解>還本身, 王亦復然. <解>乃伏膺曰: 「僕也適於角術之場, 鷹之鷲, 雀之於鸇, 獲免焉, 此蓋聖人惡殺之仁而然乎! 僕之與王, 爭位良難.」 便拜辭而出, 到麟郊外渡頭, 將中朝來泊之水道而行, 王竊恐滯留謀亂, 急發舟師五百艘而追之, <解>奔入<雞林>地界, 舟師盡還. 事記所載多異與<新羅>. 屬<建武>二十四年戊申七月二十七日, 九干等朝謁之次, 獻言曰: 「大王降靈已來, 好仇未得. 請臣等所有處女絶好者, 選入宮闈, 俾爲伉儷.」 王曰: 「朕降于玆天命也. 配朕而作后, 亦天之命, 卿等無慮.」 遂命<留天干>押輕舟, 持駿馬, 到<望山島>立待; 申命<神鬼干>就<乘岾>(<望山島>, 京南島嶼也. <乘岾>, 輦下國也), 忽自海之西南隅, 掛緋帆, 張茜旗, 而指乎北. <留天>等先擧火於島上, 則競渡下陸, 爭奔而來. <神鬼>望之, 走闕奏之. 上聞欣欣, 尋遣九干等, 整蘭橈, 揚桂楫而迎之, 旋欲陪入內, 王后乃曰: 「我與(爾)等素昧平生, 焉敢輕忽相隨而去!」 <留天>等返達后之語, 王然之, 率有司動蹕, 從闕下西南六十步許地, 山邊設幔殿祗候. 王后於山外<別浦>津頭, 維舟登陸, 憩於高嶠, 解所著綾袴爲贄, 遺于山靈也. 其地侍從媵臣二員, 名曰<申輔>‧<趙匡>, 其妻二人, 號<慕貞>‧<慕良>. 或臧獲幷計二十餘口, 所齎錦繡綾羅‧衣裳疋段‧金銀珠玉‧瓊玖服玩器, 不可勝記. 王后漸近行在, 上出迎之, 同入帷宮, 媵臣已下衆人, 就階下而見之卽退. 上命有司, 引媵臣夫妻曰: 「人各以一房安置, 已下臧獲各一房五六人安置.」 給之以蘭液蕙醑, 寢之以文茵彩薦, 至於衣服疋段寶貨之類, 多以軍夫遴集而護之. 於是, 王與后共在御國寢, 從容語王曰: 「妾是<阿踰陁國>公主也. 姓<許>名<黃玉>, 年二八矣. 在本國時, 今年五月中, 父王與皇后顧妾而語曰: 『爺孃一昨夢中, 同見皇天上帝, 謂曰: 「<駕洛國>元君<首露>者, 天所降而俾御大寶, 乃神乃聖, 惟其人乎! 且以新蒞家邦, 未定匹偶, 卿等湏遣公主而配之.」 言訖升天. 形開之後, 上帝之言, 其猶在耳, 你於此而忽辭親, 向彼乎往矣.』 妾也浮海遐尋於蒸棗, 移天夐赴於蟠桃, 螓首敢叨, 龍顔是近.」 王答曰: 「朕生而頗聖, 先知公主自遠而屆, 下臣有納妃之請, 不敢從焉. 今也淑質自臻, 眇躬多幸.」 遂以合歡, 兩過淸宵, 一經白晝. 於是, 遂還來船, 篙工楫師共十有五人, 各賜粮粳米十碩‧布三十疋, 令歸本國. 八月一日廻鑾, 與后同輦, 媵臣夫妻齊鑣並駕, 其<漢>肆雜物, 感使乘載, 徐徐入闕, 時銅壺欲午. 王后爰處中宮, 勑賜媵臣夫妻, 私屬空閑二室分入; 餘外從者以賓舘一坐二十餘間, 酌定人數, 區別安置. 日給豊羡, 其所載珍物, 藏於內庫, 以爲王后四時之費. 一日上語臣下曰. 「九干等俱爲庶僚之長, 其位與名, 皆是宵人野夫之號, 頓非簪履職位之稱, 儻化外傳聞, 必有嗤笑之耻.」 遂改<我刀>爲<我躬>‧<汝刀>爲<汝諧>‧<彼刀>爲<彼藏>‧<五方>爲<五常>, <留水>‧<留天>之名, 不動上字, 改下字<留功>‧<留德>, <(神)(天)>改爲<神道>, <五天>改爲<五能>, <神鬼>之音不易, 改訓爲<臣貴>. 取<雞林>職儀, 置角干‧阿叱干‧級干之秩, 其下官僚, 以<周>判<漢>儀而分定之, 斯所以「革古鼎, 新設官分職」之道歟! 於是乎, 理國齊家, 愛民如子, 其敎不肅而威, 其政不嚴而理. 况與王后而居也, 比如天之有地‧日之有月‧陽之有陰, 其功也<塗山>翼<夏>, <唐煖>興<嬌>. 頻年有得熊羆之兆, 誕生太子<居登公>. <靈帝><中平>六年己巳三月一日后崩, 壽一百五十七. 國人如嘆坤崩, 葬於<龜旨>東北塢. 遂欲忘子愛下民之惠, 因號初來下纜<渡頭村>曰<主浦村>, 解綾袴高岡曰<綾峴>, 茜旗行入海涯曰<旗出邊>. 媵臣泉府卿<申輔>‧宗正監<趙匡>等到國三十年後, 各産二女焉, 夫與婦踰一二年而皆𢱍信也. 其餘臧獲之輩, 自來七八年間, 未有玆子生, 唯抱懷土之悲, 皆首丘而沒. 所舍賓館, 圓其無人, 元君乃每歌鰥枕, 悲嘆良多. 隔二五歲, 以<獻帝><立安>四年己卯三月二十三日而殂落, 壽一百五十八歲矣. 國中之人若亡天只, 悲慟甚於后崩之日. 遂於闕之艮方平地, 造立殯宮, 高一丈, 周三百步而葬之, 號<首陵王廟>也. 自嗣子<居登王>洎九代孫<仇衝>, 之享是廟, 須以每歲孟春三之日七之日‧仲夏五之日‧仲秋初五之日十五之日, 豊潔之奠, 相繼不絶. 洎<新羅>第三十王<法敏>, <龍朔>元年辛酉三月日, 有制曰: 「朕是<伽耶國>元君九代孫<仇衝王>降于當國也, 所率來子<世宗>之子<率友公>之子<庶云>匝干之女, <文明皇后>寔生我者. 玆故元君於幼冲人, 乃爲十五代始祖也. 所御國者已曾敗, 所葬廟者今尙存, 合于宗祧, 續乃祀事.」 仍遣使於黍離之趾, 囗近廟上上田三十頃, 爲供營之資, 號稱<王位田>, 付屬本土, 王之十七代孫<賡世>級干祗禀朝旨, 主掌厥田. 每歲, 時釀醪醴, 設以餠飯茶菓庶羞等奠, 年年不墜. 其祭日不失<居登王>之所定年內五日也, 芬苾孝祀, 於是乎在於我. 自<居登王>卽位己卯年置便房, 降及<仇衝>朝, 未三百三十載之中, 享廟禮曲, 永無違者. 其乃<仇衝>失位去國, 逮<龍朔>元年辛酉, 六十年之間, 享是廟禮或闕如也. 美矣哉! <文武王>(<法敏王>諡也). 先奉尊祖, 孝乎惟孝, 繼泯絶之祀, 復行之也. <新羅>季末有<忠至>匝干者, 攻取<金官><高城>, 而爲城主將軍, 爰有<英規>阿干, 假威於將軍, 奪廟享而淫祀, 當端午而致告祠, 堂梁無故折墜, 因覆壓而死焉. 於是, 將軍自謂: 「宿因多幸, 辱爲聖王所御國城之奠, 宜我畫其眞影, 香燈供之, 以酬玄恩.」 遂以鮫絹三尺, 摸出眞影, 安於壁上, 旦夕膏炷, 瞻仰虔至. 才三日, 影之二目, 流下血淚, 而貯於地上, 幾一斗矣. 將軍大懼, 捧持其眞, 就廟而焚之, 卽召王之眞孫<圭林>而謂曰: 「昨有不祥事, 一何重疊! 是必廟之威靈, 震怒余之圖畫而供養不孫. <英規>旣死, 余甚怪畏. 影已燒矣, 必受陰誅. 卿是王之眞孫, 信合依舊以祭之.」 <圭林>繼世奠酹, 年及八十八歲而卒, 其子<間元卿>, 續而克禋. 端午日, 謁廟之祭, <英規>之子<俊必>又發狂, 來詣廟, 俾徹<間元>之奠以己奠陳享, 三獻未終, 得暴疾, 歸家而斃. 然, 古人有言「淫祀無福, 反受其殃」, 前有<英規>‧後有<俊必>父子之謂乎! 又有賊徒, 謂廟中多有金玉, 將來盜焉. 初之來也, 有躬擐甲冑‧張弓挾矢‧猛士一人從廟中出, 四面雨射, 中殺七八人, 賊徒奔走. 數日再來, 有大蟒長三十餘尺, 眼光如電, 自廟旁出, 咬殺八九人, 粗得完免者, 皆僵仆而散. 故知陵園表裡, 必有神物護之. 自<建安>四年己卯始造, 逮今上御圖三十一載, <大康>二年丙辰, 凡八百七十八年, 所封美土, 不騫不崩, 所植佳木, 不枯不朽, 况所排列萬蘊玉之片片, 亦不頹坼. 由是觀之, <辛替否>曰「自古迄今, 豈有不亡之國‧不破之墳?」, 唯此<駕洛國>之昔曾亡, 則<替否>之言有徵矣, <首露>廟之不毁, 則<替否>之言, 未足信也. 此中更有戱樂思慕之事; 每以七月二十九日, 土人吏卒, 陟乘岾, 設帷幕, 酒食歡呼, 而東西送目, 壯健人夫, 分類以左右之, 自望山島, 駮蹄駸駸而競湊於陸, 鷁首泛泛而相推於水, 北指<古浦>而爭趨. 蓋此昔<留天>‧<神鬼>等望后之來, 急促告君之遺跡也. 國亡之後, 代代稱號不一, <新羅>第三十一<政明王>卽位, <開耀>元年辛巳, 號爲<金官京>, 置太守; 後二百五十九年, 屬我<太祖>統合之後, 代代爲<臨海縣>, 置排岸使, 四十八年也; 次爲<臨海郡>, 或爲<金海府>, 置都護府, 二十七年也; 又置防禦使, 六十四年也. <淳化>二年<金海府>量田使‧中大夫<趙文善>申省狀稱, <首露陵>王廟屬田結數多也, 宜以十五結仍舊貫, 其餘分折於府之役丁. 所司傳狀奏聞, 時廟朝宣旨曰: 「天所降卵, 化爲聖君, 居位而延齡, 則一百五十八年也. 自彼三皇而下, 鮮克比肩者歟! 崩後自先代俾屬廟之壟畝, 而今減除, 良堪疑懼.」 而不允. 使又申省, 朝廷然之, 半不動於陵廟中, 半分給於鄕人之丁也. 節使(量田使稚也)受朝旨, 乃以半屬於陵園, 半以支給於府之徭役戶丁也. 幾臨事畢, 而甚勞倦, 忽一夕夢見七八介鬼神, 執縲紲, 握刀而至, 云「儞有大憝, 故加斬戳」. 其使以謂受刑而慟楚, 驚懼而覺, 仍有疾瘵, 勿令人知之, 宵遁而行, 其病不間, 渡關而死. 是故, 量田都帳不著印也. 後人奉使來, 審檢厥田, 才一結十二負九束也, 不足者三結八十七負一束矣. 乃推鞫斜入處, 報告內外官, 勅理足支給焉. 又有古今所嘆息者; 元君八代孫<金銍王>克勤爲政, 又切崇眞, 爲世祖母<許皇后>奉資冥福, 以<元嘉>二十九年壬辰, 於元君與皇后合婚之地創寺, 額曰<王后寺>, 遣使審量近側平田十結, 以爲供億三寶之費. 自有是寺五百後, 置<長遊寺>, 所納田柴幷三百結. 於是右寺<三剛>, 以<王后寺>在寺柴地東南標內, 罷寺爲莊, 作秋收冬藏之場, 秣馬養牛之廐, 悲夫! 世祖已下九代孫曆數, 委錄于下. 銘曰:
59
元胎肇啓, 利眼初明. 人倫雖誕, 君位未成. 中朝累世, 東國分京. <雞林>先定, <駕洛>後營. 自無銓宰, 誰察民氓. 遂玆玄造, 顧彼蒼生. 用授符命, 特遣精靈. 山中降卵, 霧裏藏刑. 內猶漠漠, 外亦冥冥. 望如無象, 聞乃有聲. 群歌而奏, 衆舞而呈. 七日而後, 一時所寧. 風吹雲卷, 空碧天靑. 下六圓卵, 垂一紫纓. 殊方異土, 比屋連甍. 觀者如堵, 覩者如羹. 五歸各邑, 一在玆城. 同時同迹, 如弟如兄. 實天生德, 爲世作程. 寶位初陟, 寰區欲淸. 華構徵古, 土階尙平. 萬機始勉, 庶政施行. 無偏無儻, 惟一惟精. 行者讓路, 農者讓耕. 四方奠枕, 萬姓迓衡. 俄晞薤露, 靡保椿齡. 乾坤變氣, 朝野痛情. 金相其躅, 玉振其聲. 來苗不絶, 薦藻惟馨. 日月雖逝, 規儀不傾.
 
 

24. 居登王

61
父<首露王>, 母<許王后>. <立安>四年己卯三月囗十三日卽位, 治三十九年, <嘉平>五年癸酉九月十七日崩. 王妃泉府卿<申輔>女<慕貞>, 生太子<麻品>.《開皇曆》云: 「姓<金>氏, 蓋國世祖從金卵而生, 故以「金」爲姓爾.」
 
 

25. 麻品王

63
一云<馬品>, <金>氏. <嘉平>五年癸酉卽位, 治三十九年, <永平>元年辛亥一月二十九日崩. 王妃宗正監<趙匡>孫女<好仇>, 生太子<居叱彌>.
 
 

26. 居叱彌王

65
一云<今勿>, <金>氏. <永平>元年卽位, 治五十六年, <永和>二年丙午七月八日崩. 王妃<阿躬>阿干孫女<阿志>, 生王子<伊品>.
 
 

27. 伊尸品王

67
<金>氏. <永和二年卽位, 治六十二年, <義凞>三年丁未四月十日崩. 王妃司農卿<克忠>女<貞信>, 生王子<坐知>.
 
 

28. 坐知王

69
一云<金叱>. <義凞>三年卽位, 娶傭女, 以女黨爲官, 國內擾亂, <雞林國>以謀欲伐. 有一臣名<朴元道>, 諫曰: 「遺草閱閱亦含羽, 況乃人乎! 天亡地陷, 人保何基?」 又卜士筮得解卦, 其辭曰: 「解而拇, 朋至斯孚, 君鑑易卦乎?」 王謝曰: 「可.」 擯傭女, 貶於<荷山島>, 改行其政, 長御安民也, 治十五年, <永初>二年辛酉五月十二日崩. 王妃<道寧>大阿干女<福壽>, 生子<吹希>.
 
 

29. 吹希王

71
一云<叱嘉>, <金>氏. <永初>二年卽位, 治三十一年, <元喜>二十八年辛卯二月三日崩. 王妃<進思>角干女<仁德>, 生王子<銍知>.
 
 

30. 銍知王

73
一云<金銍王>. <元嘉>二十八年卽位, 明年爲世祖<許黃玉王后>, 奉資冥福於初與世祖合御之地, 創寺曰<王后寺>, 納田十結充之. 治四十二年, <永明>十年壬申十月四日崩. 王妃<金相>沙干女<邦媛>, 生王子<鉗知>.
 
 

31. 鉗知王

75
一云<金鉗王>. <永明>十年卽位, 治三十年, <正光>二年辛丑四月七日崩. 王妃<出忠>角干女<淑>, 生王子<仇衡>.
 
 

32. 仇衡王

77
<金>氏. <正光>二年卽位, 治四十二年, <保定>二年壬午九月, <新羅>第二十四君<眞興王>, 興兵薄伐, 王使親軍卒, 彼衆我寡, 不堪對戰也. 仍遣同氣<脫知爾叱今>留在於國, 王子上孫<卒支公>等, 降入<新羅>. 王妃<分叱>水爾叱女<桂花>, 生三子, 一<世宗>角干, 二<茂刀>角干, 三<茂得>角干.《開皇錄》云: 「<梁><中大通>四年壬子, 降于<新羅>.」
 
78
議曰: 案《三國史》, <仇衡>以<梁><中大涌>四年壬子, 納土投<羅>, 則計自<首露>初卽位<東漢><建武>十八年壬寅, 至<仇衡>末壬子, 得四百九十年矣. 若以此記考之, 納土在<元魏><保定>二年壬午, 則更三十年, 總五百二十年矣. 今兩存之.
【원문】三國遺事卷第二
▣ 커뮤니티 (참여∙의견)
내메모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글쓰기
〔한국고전〕
▪ 분류 : 한국역사
▪ 최근 3개월 조회수 : 635
- 전체 순위 : 93 위 (1 등급)
- 분류 순위 : 2 위 / 245 작품
지식지도 보기
내서재 추천 : 0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자료 세분화
 
  2. 만파식적
 
 
  4. 성덕왕
 
  5. 수로부인
 
  6. 효성왕
 
 
  8. 혜공왕
 
  9. 원성대왕
 
  10. 조설
 
 
 
 
 
 
  16. 효공왕
 
  17. 경명왕
 
  18. 경애왕
 
  19. 김부대왕
 
 
  21. 무왕
 
 
  23. 가락국기
 
  24. 거등왕
 
  25. 마품왕
 
  26. 거질미왕
 
  27. 이시품왕
 
  28. 좌지왕
 
  29. 취희왕
 
  30. 질지왕
 
  31. 겸지왕
 
  32. 구형왕
 
▣ 참조 지식지도
▣ 기본 정보
◈ 기본
  삼국유사(三國遺事) [제목]
 
  일연(一然) [저자]
 
◈ 참조
 
▣ 참조 정보 (쪽별)
백과 참조
참조 : 삼국사기
목록 참조
【전문】삼국사기
외부 참조
 
백과사전 으로 가기
▣ 인용 디렉터리

  지식놀이터 :: 원문/전문 > 고전 > 한국고전 > 한국역사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5권)     이전 2권 다음 한문 
◈ 三國遺事 (삼국유사) ◈
©2021 General Libraries 최종 수정 : 2021년 03월 27일